“传统的调研方式、内部报告、答辩、入池、买卖约束等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越是流程严谨的大基金,投资业绩越赶不上趟。这几年公募做不过私募、私募做不过游资,因为公募以前拥有的平台优势和信息优势已经没有了,繁文缛节的流程都成了提升投资业绩的桎梏。”11月以来,公募界最热闹的人事变动非明星基金经理王茹远的“公转私”莫属,王茹远的离职信更是直指公募基金引以为傲的投研环节。   事实果真如此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公募投研的软肋或许已悄然浮现。   “原先公募基金牌照数量有限有优势,大家都觉得平台非常好,在公募之间跳来跳去;现在基金牌照越来越不值钱,基金经理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光拿牌照没有用,现在离职基本上都是离开这个圈子。”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公募基金的离职潮正连年创下新高。据万得统计,截至11月7日,公募基金经理年内离职人数已达到173人,超过了2012年度的111人离职和2013年度的138人离职。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较往年公募圈内互相挖角不同,在今年汹涌的离职潮中,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明星基金经理奔向私募或自立门户,二是转投排名压力较小的券商和保险资管。(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