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先生不过三十出头,多年前,他在国内名牌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远赴海外求学,国外研究生毕业之后,便一头扎进了华尔街的对冲基金。那时,他管理的资产总额已最高达10亿美金。

  从2007年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兼并后,K先生就感觉到华尔街开始盛极而衰。2008年起,华尔街各大投行开始降杠杆,诸多业务的开展也都遇到了一些困难。K先生开始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国内。

  2008年下半年,于A股市场饱经创伤的某券商自营部决意改革,他们将K先生招致麾下,组建绝对收益自营业务团队。两年后,他下海并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

  在这个过程中,K先生对国内对冲基金的发展现状一直心存不满。一方面,他深感国内金融工具太少,这让国内对冲基金的施展空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国内的无风险利率又十分高,地产信托等产品轻而易举能给投资人带来10%左右的固定收益。

  “毫无风险就有如此高的收益,这让对冲基金每年8%~15%的稳健收益对投资人的吸引力有多大呢?”K先生反问。

  而进入2014年后,K先生周遭的情况,似乎有了变化。

  “今年年初开始,就有很多银行主动找我们商谈合作,近期就更多了”,K先生说,对冲基金似乎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而这也是他与他业内朋友的一致感受。

  据了解,积极前来与K先生等对冲基金人士商谈合作的,主要是各大银行的私人银行部。更让这些对冲基金人士感到兴奋的,是以往与他们几乎绝缘的外资银行私人理财部也开始主动与他们接洽。

  “他们把来意说得很明白,今年下半年有天量的信托产品集中到期。随着信托产品风险的逐步暴露,银行承接项目时比往年谨慎得多。然而,若没有足额的信托项目接棒,他们必然需要寻找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对接这部分资金。”K先生说。

  众所周知,由于近年来信托行业发展迅猛,行业也于2014年迎来了又一波的兑付高峰。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显示,2014年将有8547只信托产品到期,总规模达12733.06亿元,其中有903只集合信托将到期,规模达1995.54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银行急需寻找年化收益高,且无较大信用风险的理财产品。很显然,在目前市场中,这类产品并不好找,而对冲基金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K先生说。

  实际上,今年的对冲基金确实迎来了重重利好。

  今年以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培育私募市场和推进期货市场建设;备受关注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权也在加紧推进中;眼下,面对喷薄而出的资金需求,国内的对冲基金怎能不兴奋呢?